【特别提醒】本网站为独立运营平台,与市场上其他平台无任何隶属关系!如需采购MiniSAR产品与数据采集服务,欢迎直接联系:150-110-63408(微信同号)
×
无人机MiniSAR系统在动态目标跟踪中的性能评估-微型SAR/SAR数据采集服务平台【MiniSAR】

新闻资讯

news

无人机MiniSAR系统在动态目标跟踪中的性能评估

2025-09-28 来源:MiniSAR

无人机MiniSAR系统在动态目标跟踪过程中,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无人机平台的稳定性、目标运动特性(速度、方向变化)、复杂电磁环境、SAR成像参数等,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系统的跟踪性能。因此,科学、全面地开展无人机MiniSAR系统在动态目标跟踪中的性能评估,不仅能够明确系统的优势与不足,还能为系统优化设计、跟踪算法改进以及实际应用场景适配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

一、无人机MiniSAR系统与动态目标跟踪基础


1. 无人机MiniSAR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无人机MiniSAR系统主要由MiniSAR载荷、无人机平台、数据传输与处理模块、地面控制终端四部分组成。其中,MiniSAR载荷是核心,负责发射电磁波、接收目标回波信号并完成初步信号处理;无人机平台为MiniSAR载荷提供稳定的搭载平台,可根据任务需求实现低空、低速、长时间飞行;数据传输与处理模块将SAR原始数据或成像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控制终端,并完成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等后续处理;地面控制终端则用于系统控制、数据显示与任务规划。

其工作原理为:MiniSAR载荷通过天线向观测区域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目标后产生反射回波,回波信号被天线接收后,经信号放大、滤波、下变频等处理,转化为数字信号。随后,结合无人机的位置、姿态(如航向角、俯仰角、滚转角)以及飞行速度等信息,通过SAR成像算法(如距离-多普勒算法、Chirp Scaling算法)生成观测区域的高分辨率SAR图像。在动态目标跟踪过程中,系统通过连续获取SAR图像,利用目标检测算法提取目标信息,再采用跟踪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Mean Shift算法)实现对动态目标的连续跟踪。

2. 动态目标跟踪的关键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无人机MiniSAR系统对动态目标跟踪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时性:无论是军事侦察中的战场态势感知,还是交通监管中的违章车辆追踪,都要求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目标运动变化,实时输出目标跟踪结果,避免因延迟导致目标丢失或决策滞后。通常情况下,动态目标跟踪的实时性要求为毫秒级至秒级,具体取决于目标运动速度与应用场景需求。
(2)准确性:跟踪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数据的可用性,包括目标位置精度、速度估算精度、轨迹拟合精度等。例如,在灾害救援中,准确跟踪被困人员或救援车辆的位置,能够为救援力量部署提供精准指引;若位置误差过大,可能导致救援效率降低甚至救援失败。
(3)稳定性:动态目标可能存在速度突变、方向转向、遮挡(如树木、建筑物遮挡)等情况,系统需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与鲁棒性,确保在复杂场景下能够持续稳定跟踪目标,避免出现目标丢失或误跟踪(将非目标物体识别为跟踪目标)的现象。
(4)多目标跟踪能力:在多数应用场景中,观测区域内可能存在多个动态目标(如高速公路上的多辆汽车、海面上的多艘舰船),系统需具备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的能力,并能区分不同目标的运动轨迹,避免目标混淆。

二、无人机MiniSAR系统动态目标跟踪性能评估指标体系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无人机MiniSAR系统在动态目标跟踪中的性能,需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系统工作原理与动态目标跟踪需求,评估指标主要分为跟踪精度、实时性、稳定性、多目标跟踪能力四大类,具体如下:

1. 跟踪精度指标

跟踪精度是衡量系统跟踪性能的核心指标,反映了系统输出的目标信息与真实目标信息的偏差程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位置误差:指系统跟踪得到的目标位置(通常以经纬度、高程或图像像素坐标表示)与目标真实位置之间的差值,是最直观的精度指标。位置误差通常分为水平位置误差(平面内的误差,如X、Y方向误差)与垂直位置误差(高程方向误差,Z方向误差)。在实际评估中,可通过设置已知位置的动态靶标(如配备GPS定位的移动车辆),计算多次跟踪结果与靶标真实位置的平均误差、最大误差、均方根误差(RMSE),其中均方根误差能够综合反映误差的整体分布情况,计算公式为:
RMSE=sqrt((1/n)sum_{i=1}^n((x_i-x_true,i)^2+(y_i-y_true,i)^2+(z_i-z_true,i)^2))
公式中,(x_i,y_i,z_i)为第i次跟踪得到的目标位置,(x_true,i,y_true,i,z_true,i)为第i次目标的真实位置,n为跟踪次数。
(2)速度误差:目标速度是反映目标运动状态的重要参数,速度误差指系统估算的目标速度(包括速度大小与方向)与目标真实速度之间的偏差。同样可通过动态靶标的GPS速度数据(真实速度)与系统跟踪估算速度进行对比,计算平均速度误差、最大速度误差与速度均方根误差。对于匀速运动目标,速度误差应控制在较小范围;对于变速运动目标,系统需具备快速适应速度变化的能力,避免误差急剧增大。
(3)轨迹拟合误差:指系统根据多次跟踪结果拟合的目标运动轨迹与目标真实运动轨迹之间的偏差。通过对比拟合轨迹与真实轨迹上多个特征点(如转向点、匀速段起点/终点)的位置差异,计算轨迹的整体拟合误差。轨迹拟合误差能够反映系统对目标长期运动趋势的跟踪能力,若拟合误差过大,可能导致对目标运动规律的误判。

2. 实时性指标

实时性指标主要衡量系统从获取SAR图像到输出目标跟踪结果的时间延迟,直接影响系统对动态目标的响应速度,关键指标包括:
(1)数据处理延迟:指MiniSAR系统获取SAR原始数据后,完成成像处理、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等一系列操作所需的时间。数据处理延迟与SAR成像算法复杂度、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效率、硬件处理能力(如CPU/GPU性能)密切相关。在评估中,可通过在系统中嵌入时间戳,记录原始数据采集时间与跟踪结果输出时间,两者的差值即为数据处理延迟。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军事目标跟踪),数据处理延迟通常需控制在1秒以内;对于民用监测场景(如野生动物跟踪),延迟可适当放宽至3-5秒。
(2)跟踪更新频率:指系统单位时间内输出目标跟踪结果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跟踪更新频率与无人机飞行速度、SAR成像周期相关,成像周期越短,跟踪更新频率越高,系统对目标运动变化的感知越及时。例如,若SAR成像周期为0.5秒,则跟踪更新频率为2Hz,即每秒输出2次跟踪结果。在评估中,需测试不同飞行速度与成像参数下的跟踪更新频率,确保其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

3. 稳定性指标

稳定性指标反映系统在复杂场景下持续跟踪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
(1)目标丢失率:指在跟踪过程中,系统因目标遮挡、速度突变、电磁干扰等原因丢失目标的次数与总跟踪次数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目标丢失率=(丢失目标的次数/总跟踪次数)×100%
目标丢失率越低,说明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在评估中,需模拟多种复杂场景(如目标被建筑物遮挡、目标突然加速/减速、强电磁干扰环境),测试系统的目标丢失率。通常情况下,在常规场景下(无明显干扰、目标匀速运动),目标丢失率应低于5%;在复杂场景下,目标丢失率应控制在15%以内。
(2)误跟踪率:指系统将非目标物体(如树木、固定建筑物、干扰杂波)识别为跟踪目标的次数与总跟踪次数的比值。误跟踪率过高会导致无效数据增多,增加后续数据处理负担,甚至影响决策判断。评估时,可在观测区域内设置多个非目标物体,统计系统误跟踪的次数,计算误跟踪率,一般要求误跟踪率低于3%。
(3)跟踪连续性:指系统在无目标丢失的情况下,连续跟踪目标的时间长度或跟踪次数。跟踪连续性越好,说明系统对目标运动状态的适应能力越强。例如,在目标匀速运动且无干扰的场景下,系统应能实现连续100次以上的稳定跟踪;在目标存在轻微转向或速度波动的场景下,连续跟踪次数应不低于50次。

4. 多目标跟踪能力指标

当观测区域内存在多个动态目标时,需评估系统的多目标跟踪能力,关键指标包括:
(1)多目标跟踪数量:指系统在保证跟踪精度与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同时跟踪的最大目标数量。评估时,可在观测区域内设置不同数量的动态靶标(如2辆、5辆、10辆移动车辆),测试系统在不同目标数量下的跟踪性能。例如,当同时跟踪5个目标时,系统的位置均方根误差应不超过10米,目标丢失率不超过8%;当目标数量增加至10个时,位置误差与丢失率可适当放宽,但需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目标混淆率:指在多目标跟踪过程中,系统将不同目标的运动轨迹混淆(如将目标A的轨迹误判为目标B的轨迹)的次数与总跟踪次数的比值。目标混淆率主要源于目标间距较近、目标运动状态相似或SAR图像分辨率不足等因素。评估时,可设置目标间距逐渐减小(如从50米减小至10米),统计系统的目标混淆率。一般要求在目标间距不小于20米时,目标混淆率低于2%;目标间距为10-20米时,混淆率低于5%。

三、无人机MiniSAR系统动态目标跟踪性能评估方法


为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可重复性,需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指标计算与结果分析四个环节,具体如下:

1.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性能评估的基础,需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场景、实验设备与实验参数,具体内容如下:
(1)实验目的:根据评估需求,明确本次实验需重点验证的性能指标,如针对某款新型无人机MiniSAR系统,实验目的可设定为“评估该系统在中低速车辆跟踪中的位置精度、实时性与稳定性”。
(2)实验场景设计: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多种实验场景,包括常规场景与复杂场景。常规场景:开阔平坦区域(如操场、空旷停车场),目标匀速运动(速度5-20m/s),无明显遮挡与电磁干扰;复杂场景:城市区域(存在建筑物、树木遮挡)、郊区道路(存在起伏地形)、电磁干扰环境(设置干扰源,模拟雷达干扰),目标运动状态包括匀速、加速、减速、转向等。
(3)实验设备选型:
a.无人机MiniSAR系统:明确系统型号、SAR工作频段(如X波段、Ku波段)、分辨率(距离向分辨率、方位向分辨率)、成像周期、最大作用距离等参数;
b.动态靶标:选择配备高精度GPS(定位精度≤1米)与惯性测量单元(IMU)的移动设备,如改装的汽车、无人车,用于提供目标的真实位置与速度数据;
c.数据记录设备:用于记录无人机飞行参数(位置、姿态、速度)、MiniSAR原始数据、成像数据、跟踪结果数据以及动态靶标的真实GPS数据;
d.辅助设备:如地面干扰源(用于模拟电磁干扰)、激光测距仪(用于校准靶标位置)等。
(4)实验参数设定:根据实验场景与设备性能,设定无人机飞行参数(飞行高度500-1500米、飞行速度30-80km/h、飞行航线(如矩形航线、圆形航线))、SAR成像参数(脉冲重复频率(PRF)、带宽、天线增益)、目标运动参数(速度、运动轨迹(直线、折线、曲线))。

2.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需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方案执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在实验开始前,对无人机MiniSAR系统进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对动态靶标的GPS设备进行校准,保证真实位置与速度数据的精度;检查数据记录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存储空间是否充足。
(2)实验执行:按照设定的飞行航线与目标运动轨迹,启动无人机与动态靶标,MiniSAR系统开始采集原始数据并进行成像处理,同时实时输出目标跟踪结果;数据记录设备同步记录无人机飞行参数、SAR数据、跟踪结果数据以及靶标GPS数据;在复杂场景实验中,启动干扰源,模拟电磁干扰环境。
(3)数据备份与校验:实验结束后,及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备份,避免数据丢失;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校验,检查是否存在数据缺失、异常值(如GPS数据跳变)等情况,若存在异常数据,需分析原因(如设备故障、信号遮挡),必要时重新进行实验。

3. 指标计算

根据采集的实验数据,按照前文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具体如下:
(1)跟踪精度指标计算:提取跟踪结果数据中的目标位置与速度信息,结合动态靶标的GPS真实数据,按照位置误差、速度误差、轨迹拟合误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误差、最大误差、均方根误差等参数;对于轨迹拟合误差,可采用多项式拟合或贝塞尔曲线拟合方法,将跟踪得到的目标位置序列拟合为连续轨迹,再与靶标真实轨迹进行对比,计算拟合误差。
(2)实时性指标计算:从数据记录中提取SAR原始数据采集时间戳与跟踪结果输出时间戳,计算两者的差值,得到每次跟踪的数据处理延迟,再统计延迟的平均值、最大值与标准差;根据SAR成像周期与跟踪更新次数,计算跟踪更新频率(更新频率=1/成像周期,若成像周期稳定),或通过单位时间内的跟踪次数计算实际更新频率。
(3)稳定性指标计算:统计实验过程中目标丢失的次数(如跟踪结果中目标位置为空、与真实位置偏差超过阈值(如50米)),按照目标丢失率公式计算丢失率;统计误跟踪次数(如将非靶标物体识别为跟踪目标),计算误跟踪率;分析跟踪结果序列,统计无丢失情况下的连续跟踪次数,评估跟踪连续性。
(4)多目标跟踪能力指标计算:在多目标实验中,统计系统能够同时稳定跟踪的最大目标数量(当目标数量增加到某一值时,跟踪精度显著下降或丢失率超过阈值,则该值的前一个数量即为最大跟踪数量);统计目标混淆次数(如将目标A的轨迹与目标B的轨迹互换),计算目标混淆率。

4. 结果分析

对计算得到的各项性能指标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系统的动态目标跟踪性能是否满足需求,并找出系统存在的不足,具体分析内容如下:
(1)指标达标情况分析:将各项指标的计算结果与预设的性能需求阈值(如位置均方根误差≤10米、数据处理延迟≤1秒、目标丢失率≤5%)进行对比,评估指标是否达标;对于未达标的指标,分析原因,如位置误差过大可能源于SAR成像分辨率不足、无人机姿态不稳定,或跟踪算法精度低;数据处理延迟过长可能源于算法效率低、硬件性能不足。
(2)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不同实验场景(如常规场景、复杂场景)、不同实验参数(如无人机飞行高度、目标运动速度)对性能指标的影响。例如,对比城市遮挡场景与开阔场景下的目标丢失率,分析遮挡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比目标速度为5m/s与20m/s时的速度误差,分析目标运动速度对跟踪精度的影响。
(3)系统优化方向提出:根据结果分析,针对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方向。例如,若位置误差过大,可优化SAR成像算法以提高分辨率,或改进跟踪算法(如采用卡尔曼滤波与粒子滤波结合的算法)以提高定位精度;若数据处理延迟过长,可对算法进行并行化优化(如基于GPU加速),或升级硬件处理单元;若多目标跟踪时混淆率过高,可引入目标特征匹配(如SAR图像中目标的形状、灰度特征)以区分不同目标。

四、无人机MiniSAR系统动态目标跟踪性能优化策略


结合前文评估指标与实际场景验证结果,针对系统在精度、实时性、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从硬件改进、算法优化、多技术融合三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进一步提升动态目标跟踪性能。

1. 硬件改进:提升系统基础性能


(1)MiniSAR载荷优化:
a. 分辨率提升:采用宽频带信号设计(如带宽从100MHz扩展至300MHz),结合超分辨成像算法,将距离向分辨率从0.5米提升至0.2米,减少小目标与相邻目标的像素重叠,降低多目标混淆率;
b. 抗干扰能力增强:采用自适应跳频技术,根据电磁环境实时调整工作频段(如X波段内8-12GHz动态切换),配合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抑制干扰信号,将电磁干扰场景下的目标丢失率降低30%-50%;
c. 轻量化设计:采用砷化镓(GaAs)或氮化镓(GaN)芯片,减少MiniSAR载荷重量(从5kg降至2kg以下),适配小型无人机平台,提升低空飞行灵活性,适应复杂地形救援场景。
(2)无人机平台升级:
a. 姿态稳定性提升:搭载高精度IMU(姿态精度0.1°)与云台稳定系统,将无人机姿态抖动控制在±0.5°以内,减少因平台抖动导致的SAR成像模糊,降低位置误差(可减少20%-30%);
b. 飞行控制优化:采用“自主悬停+路径规划”双模控制,在跟踪静止或低速目标时切换至悬停模式,缩短成像周期(从0.5秒降至0.2秒),提升跟踪更新频率,增强低速度目标跟踪稳定性。
(3)数据处理硬件增强:
a. 并行计算加速:引入GPU或FPGA硬件加速模块,对SAR成像、目标检测等计算密集型任务进行并行处理,将数据处理延迟从1秒缩短至0.3秒以内,满足军事侦察等实时性需求;
b. 边缘计算部署:在无人机端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完成初步目标检测与跟踪,仅将关键跟踪结果(如目标位置、速度)传输至地面终端,减少数据传输量(降低60%以上),避免带宽限制导致的延迟。

2. 算法优化:提升跟踪精度与稳定性


(1)SAR成像算法改进:
a. 运动补偿优化:针对动态目标成像模糊问题,采用“目标运动参数估计+相位补偿”算法,通过回波信号分析估算目标速度与加速度,修正SAR成像相位误差,将动态目标成像分辨率提升40%-60%,间接降低位置误差;
b. 快速成像算法:简化传统距离-多普勒算法(RD算法)的计算步骤,采用“分块处理+查表法”,将成像时间从0.4秒缩短至0.1秒,提升跟踪更新频率。
(2)目标跟踪算法优化:
a. 多滤波算法融合:结合卡尔曼滤波(适用于线性匀速目标)与粒子滤波(适用于非线性变速目标),设计自适应滤波切换机制,当目标速度变化率超过阈值(如5m/s²)时,自动从卡尔曼滤波切换至粒子滤波,将变速目标速度误差降低30%-40%;
b. 目标特征融合跟踪:提取SAR图像中目标的RCS、形状、灰度分布等特征,与位置、速度信息融合,建立多特征跟踪模型,在多目标间距较小时(如10米),将目标混淆率从6.7%降至2%以下;
c. 遮挡跟踪策略:当目标被遮挡时,采用“历史轨迹预测+马尔可夫链状态估计”,结合目标运动规律预测遮挡后的位置,待目标重新出现时快速匹配,将遮挡场景下的目标丢失率降低50%以上。
(3)小目标检测算法增强:
a. 杂波抑制优化:采用小波变换或形态学滤波,去除SAR图像中的斑点杂波,提升小目标(如被困人员、小型无人机)的信噪比(SNR),将检测成功率从88.7%提升至95%以上;
b. 多尺度检测:构建多尺度目标检测网络,对不同尺寸的目标(0.5-5米)分别设计检测模板,避免小目标被漏检或误检,适应灾害救援场景的多样化目标。

3. 多技术融合:拓展系统能力边界


(1)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a. SAR与光学相机融合:SAR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工作能力,但分辨率有限;光学相机分辨率高,但受天气影响大。通过“SAR目标粗定位+光学相机精细识别”,将位置误差从3.2米降至1.5米,同时提升目标识别准确率(从85%升至98%);
b. SAR与GPS/北斗融合:当SAR因干扰或遮挡无法跟踪目标时,融合目标携带的GPS/北斗定位数据,实现“SAR跟踪为主、卫星定位为辅”的双模跟踪,避免目标丢失,增强系统鲁棒性。
(2)空天地一体化协同:
a. 多无人机组网跟踪:部署3-5架搭载MiniSAR系统的无人机,形成组网覆盖,通过数据共享实现多视角跟踪,当单个无人机因地形遮挡丢失目标时,其他无人机可接力跟踪,将复杂地形场景下的目标丢失率降低60%以上;
b. 卫星与无人机协同:利用卫星(如高分卫星)获取大范围区域的目标分布信息,引导无人机对重点区域进行近距离精细跟踪,实现“广域搜索+精准跟踪”,提升军事侦察、灾害救援的任务效率。
(3)人工智能技术赋能:
a.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构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或Transformer的目标检测模型,通过大量SAR图像数据训练,提升小目标、多目标的检测精度与速度,将多目标检测时间从0.3秒缩短至0.05秒;
b. 强化学习跟踪优化:采用强化学习算法,让系统在不同场景(如电磁干扰、遮挡)下自主学习最优跟踪策略,动态调整滤波参数、成像周期等,实现“场景自适应跟踪”,减少人工参数调试成本,提升系统在复杂场景的适应性。

五、无人机MiniSAR系统动态目标跟踪性能评估的标准化建设


当前无人机MiniSAR系统动态目标跟踪领域缺乏统一的性能评估标准,导致不同厂商的系统性能数据缺乏可比性,给用户选型与技术迭代带来困难。因此,建立科学、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至关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 评估场景标准化

(1)场景分类与定义:根据应用领域将评估场景划分为军事类(中高速目标、强干扰)、民用交通类(多目标、遮挡)、灾害救援类(小目标、复杂地形)、农业生态类(大范围、低速)等,明确每类场景的环境参数(如电磁干扰强度、遮挡物类型与密度、地形起伏度)、目标参数(速度范围、尺寸、数量),形成标准化场景手册;
(2)标准靶标设计:制定动态靶标技术规范,明确靶标的尺寸、雷达散射截面(RCS)、运动精度(速度误差≤0.1m/s,位置误差≤0.5米)、数据记录格式,确保不同实验中靶标提供的真实数据具有一致性,为性能对比提供基准。

2. 评估指标与测试方法标准化

(1)指标定义统一:对位置误差、速度误差、目标丢失率等核心指标进行明确定义,规范计算方法(如均方根误差的采样次数、时间窗口),避免因指标理解差异导致的评估结果偏差;
(2)测试流程规范:制定标准化测试流程,包括实验前设备校准(MiniSAR系统分辨率校准、GPS靶标精度校准)、实验中数据采集(采样频率、数据存储格式)、实验后数据处理(异常值剔除规则、指标计算步骤),确保测试过程可复现、结果可验证;
(3)性能分级标准: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制定性能分级标准,如军事场景分为“高精度级”(位置RMSE≤5米,丢失率≤5%)、“常规级”(位置RMSE≤8米,丢失率≤10%);民用交通场景分为“高密度级”(跟踪数量≥15辆,混淆率≤3%)、“常规级”(跟踪数量≥10辆,混淆率≤5%),为用户选型提供清晰依据。

3. 评估工具与平台标准化

(1)数据处理工具开源化:开发统一的性能评估数据处理软件,集成指标计算、结果分析、报告生成功能,支持导入不同厂商的系统数据(如SAR成像数据、跟踪结果数据),自动计算各项指标并生成标准化评估报告,避免人工处理导致的误差;
(2)公共测试平台建设:搭建国家级无人机MiniSAR动态目标跟踪测试平台,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典型场景(如草原、城市、山区、海岸),部署标准化靶标与监测设备,为厂商、科研机构提供中立的测试环境,推动行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无人机MiniSAR系统凭借其全天候、全天时、高机动性的优势,已成为动态目标跟踪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军事侦察、民用交通、灾害救援、农业生态等场景中展现出巨大应用价值。通过建立科学的性能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场景验证,明确了系统在跟踪精度、实时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与不足,并从硬件改进、算法优化、多技术融合三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MiniSAR聚焦于微型合成孔径雷达(SAR)制造研发,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机载SAR轻型MiniSAR无人机载MiniSARSAR数据采集服务SAR飞行服务等。如您有相关业务需求,欢迎联系!



上一篇:机载SAR图像中的相干斑抑制技术综述 下一篇:微型SAR飞行服务的多源异构数据协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