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载荷获取的数据准确性,直接决定了这些应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辐射校准作为保障SAR数据质量的核心环节,是确保数据定量应用的关键。本文将详细介绍SAR载荷辐射校准的核心价值、关键步骤、技术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辐射校准的核心价值
辐射校准是指将SAR载荷获取的原始信号强度转换为具有物理意义的后向散射系数(σ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数据应用角度来看,经过精确辐射校准的SAR数据能够实现定量分析。例如,在农业领域,通过分析不同作物区域的后向散射系数变化,可以准确评估作物生长状况、估算产量;在海洋监测中,利用校准后的SAR数据能够反演海面风速、探测溢油等,为海洋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SAR系统本身而言,辐射校准可以有效消除系统误差。SAR载荷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受元器件老化、温度变化、电磁干扰等因素影响,其性能会发生漂移,导致获取的信号强度出现偏差。通过辐射校准,能够及时发现并修正这些偏差,保证系统输出数据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此外,辐射校准还为不同SAR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比和融合提供了可能,使得来自不同卫星或不同时段的SAR数据能够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分析和应用,极大地拓展了SAR数据的应用范围。
二、辐射校准的关键步骤
1. 原始数据预处理
原始数据预处理是辐射校准的基础环节,主要包括噪声去除和信号归一化。SAR原始数据中通常包含热噪声,这些噪声会干扰信号的准确测量,需要通过滤波等方法进行去除。常用的去噪算法有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小波变换去噪等,它们能够在保留信号细节的同时,有效抑制噪声。
信号归一化则是为了消除不同观测条件对信号的影响。例如,
SAR载荷在不同观测角度、距离下获取的信号强度存在差异,通过归一化处理,可以将这些信号统一到相同的参考标准下,为后续的校准工作奠定基础。
2. 内定标
内定标主要是针对SAR载荷的发射机、接收机等内部组件进行校准,目的是确定系统的增益和相位特性。内定标通常通过在系统内部引入已知特性的校准信号来实现。
对于发射机,内定标可以测量其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通过向发射机注入标准信号,监测其输出信号的功率变化,从而确定发射增益的偏差,并进行修正。对于接收机,内定标则用于校准其增益和噪声系数。将已知功率的校准信号输入接收机,通过测量接收机的输出信号,计算出接收机的增益,并根据噪声功率确定噪声系数,进而对接收机的响应特性进行校准。内定标需要定期进行,以应对系统内部组件性能的漂移。
3. 外定标
外定标是利用外部已知散射特性的目标(即定标场)对SAR系统进行校准,是辐射校准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外定标能够弥补内定标的不足,考虑到系统外部因素(如天线方向图、传播路径损耗等)对信号的影响。
定标场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通常需要具有均匀、稳定的散射特性,且其散射系数能够被精确测量。常见的定标场包括角反射器阵列、均匀分布的自然目标(如沙漠、平静的水面等)。角反射器具有强散射特性,且其散射系数可以通过理论计算精确得到,是常用的人工定标目标。在进行外定标时,SAR载荷对定标场进行观测,将获取的信号强度与定标场的已知后向散射系数进行对比,计算出系统的辐射传输方程参数,进而完成对整个系统的辐射校准。
4. 辐射定标精度验证
辐射定标精度验证是确保校准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将校准后的SAR数据与其他高精度测量数据进行对比,评估辐射校准的精度。
例如,可以利用地面同步测量数据进行验证。在SAR观测的同时,通过地面仪器对定标场或其他目标的后向散射系数进行测量,将其与SAR数据反演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两者的偏差。此外,还可以采用交叉定标的方法,将待校准的SAR数据与经过严格校准的其他SAR系统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其辐射一致性。如果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则说明辐射校准结果有效;否则,需要重新检查校准过程,找出问题并进行修正。
三、技术挑战与应对策略
1. 复杂场景下的校准难题
在实际应用中,
SAR载荷往往需要面对复杂的观测场景,如山区、城市等。这些场景中地形起伏、地物分布复杂,会导致雷达回波信号产生多路径效应、阴影等现象,给辐射校准带来很大困难。
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地形校正的辐射校准方法。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地形进行建模,计算地形对雷达回波的影响,进而对辐射校准结果进行修正。例如,在山区,利用DEM数据计算每个像素的入射角,根据入射角对后向散射系数进行校正,消除地形起伏带来的偏差。同时,先进的成像算法,如极化SAR干涉测量(PolInSAR)技术,也为复杂场景下的辐射校准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更精确地提取地物的散射特性,提高校准精度。
2. 系统漂移的动态校准
SAR载荷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元器件老化、空间环境变化等因素,其性能会发生缓慢漂移,这种漂移如果不能及时被发现和校正,会导致辐射校准精度逐渐下降。
为解决系统漂移问题,需要建立动态校准机制。通过定期进行内定标和外定标,实时监测系统性能的变化。同时,利用星上定标设备,如内置的校准源、监测相机等,对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测量和记录,为动态校准提供数据支持。基于这些实时数据,可以建立系统性能漂移模型,预测系统参数的变化趋势,并提前进行校准,确保辐射校准的长期稳定性。
3. 多波段、多极化系统的校准复杂性
随着SAR技术的发展,多波段、多极化SAR系统越来越普及。多波段SAR能够获取不同波长的雷达回波信号,反映地物的不同特性;多极化SAR则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极化方式的回波信号,提供更丰富的地物信息。但这也给辐射校准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不同波段、不同极化通道之间的校准精度一致性难以保证。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制定专门的多波段、多极化校准方案。在定标场设计时,要确保定标目标在不同波段、不同极化方式下的散射特性已知且稳定。在进行校准时,对每个波段、每个极化通道分别进行校准,并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确保各通道之间的校准精度一致性。此外,利用极化定标技术,通过测量已知极化特性的目标,如极化校准器,对多极化SAR系统的极化响应进行校准,提高多极化数据的质量。
SAR载荷的辐射校准是确保其数据准确性的关键步骤,对于SAR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辐射校准的精度和效率将不断提高,为各个领域的定量遥感应用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撑。
MiniSAR聚焦于微型合成孔径雷达(SAR)制造研发,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机载SAR、轻型MiniSAR、无人机载MiniSAR、SAR数据采集服务、SAR飞行服务等。如您有相关业务需求,欢迎联系!